咨询电话
025-58599060
邮 编
210012
025-58599060
邮 编
210012
三法观点 | 朱永峰律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在逻辑
【内容提要】习近平法治思想本质就是如何处理党、法与人民的关系。其内在逻辑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是逻辑的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逻辑的终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逻辑的实践路径,其他八个坚持是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人民服务的方法论。
【关 键 词】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逻辑。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深刻揭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道理。有了理论不是目的,用理论解释指导实践,解决各种实践中的矛盾,使之顺利地达到预定的目标,才是好的理论。
习近平法治思想来源于中国法治实践,旨在解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下面从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在逻辑关系上谈谈自己一些看法。
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逻辑的起点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实践得出的理论,并经检验成为真理。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逻辑起点,引领格局,贯穿始终。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历史实践的选择
百年前的中国灾难深重,1921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面目每隔几十年就上一个新台阶。中国共产党用近三十年实践,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用近三十年实践巩固新生政权,又用四十年实践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来三十年,必将能领导全国人民,把中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国家就会四分五裂,就会天下大乱,党对于中国发展稳定、对于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同样,全面依法治国,没有党的领导是行不通的,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
对于马克思主义,资本家看到的是经济中心论,党看到的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党坚持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辩证方法看待和处理中国的问题,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变革最活跃的因素,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决定的生产关系需要法治来保障,党必定要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者。反华人士抛给我们的逻辑陷阱,党大还是法大?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党是一个组织,法是一系列规则,本质上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没有可比性,而是一个辩证统一体。
(三)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贯穿始终
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史,一些思想惯性很难在短时间里根除,辛亥革命、洋务运动都未能革命彻底,中国的国情还是比较复杂的。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贯穿每个环节和始终。只有始终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才能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序有效推进,如期达到更高水平法治中国。党重视调查研究,善于把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创新实践,解决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是实践的需要,也是实践的结论,没有党的全面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就不能实现,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必须贯穿始终。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逻辑的终点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社会实践是人民为主体的实践。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主线,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逻辑终点。
(一)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人民是创造物质基础条件的主体,人民也是法治实践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没有人民就没有一切。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治理管理的主人,在依法治国活动中处于主要地位,起到主要作用,同时人民也在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自我约束、遵法守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的全面依法治国,充分体现人民在依法治国的主体地位。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判断标准
以什么为衡量尺度和判断标准,不能模棱两可,必须一针见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判断。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选择党的全面领导,实践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反华势力也看到这一点,他们极力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极力诋毁党的全面领导,以达到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的。党只有紧紧地依靠人民,把是否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全面依法治国价值判断标准,就会越来越伟大光荣正确。
(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指出了党的领导的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同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逻辑的终点。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当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时,党把人民生命放在首位,依法抗疫,科学抗疫,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党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所有工作指向都是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逻辑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提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路径。
(一)法治是社会进步标志
法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法治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依照人类总结出客观规律的规则办事,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客观规律认识有个渐进的过程,法治也有个历史过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同样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也会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创新提供实践基础。在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立更加民主科学,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优越制度,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解放,使社会治理适应中等发达之中国的需要。
(二)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道路
自然的多样性决定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道路。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多民族,多人口,发展不平衡,毛主席说差异产生矛盾,千百年来,不患寡而患不均。处理中国问题,关键是减少差异,共同富裕。近代的内忧外患,人民饱受苦难,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流血牺牲,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站起来,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凝聚力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把人民放在首位,才会提出这个口号,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逐步缩小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内部矛盾,没有党的全面领导是不能完成的,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党为人民服务最佳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最大的特色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它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产物,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的结果,也是我党百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世界的人们不可能都喜欢可乐,美国人配方不能改变别人的味蕾。西方的道路在中国不适宜,我们有这样的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服务最佳路径。
四、其他八个坚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逻辑的观点和方法论
最后八个坚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逻辑的观点和方法论,是解决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所运用的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用发展眼光看问题和用系统观点解决问题的具体应用和方法。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解决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矛盾,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律法规和各种制度的依据,减少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法律能量损耗,最好做法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保证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原汁原味,确保人民真正享有权力,利益得到保障。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的工作方法,社会实践在发展进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紧跟实践需要,法治体系要不断完善,在法治的轨道上,发挥能动因素,使之适应发展要求,加快全面依法治国进程。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系统论工作方法,问题出在短板,短板决定建设水平高低,只有一体推进,整体提高,内外兼修,协同建设,才能达到全面法治效果。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是抓矛盾主要方面的做法,不搞四面出击,把握重点,带动其他,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如何治国理政?结论是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指导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献。
江苏三法(镇江)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21年5月,办公面积近600平方米,拥有一支年轻活力的律师团队,目前拥有执业律师7名。
其中,江苏省律师协会理事1名,镇江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1名,江苏省律师协会工作和业务委员会委员3名,博士学位1名,多名律师受到省、市表彰。在政府法律服务、金融、刑事和建设工程等方面有一定的专长,能够提供多方面法律服务。
同时,依靠总所对分所提供的专业支持,分所致力于满足本地法律服务需求,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以及个人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法律服务,与镇江市法律服务市场共同成长。
江苏三法律师事务所
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大道168号润和创智中心C幢6、7层
电话:025-58599060
江苏三法(江北新区)律师事务所
南京市江北新区浦滨路211号基因大厦一期B栋11楼
电话:025-58101775
江苏三法(江阴)律师事务所
江阴市人民东路1091号佳兆业广场806、807室
电话:0510-80666369
江苏三法(扬州)律师事务所
扬州市江阳西路109号绿地商务广场A座709-712室
电话:0514—86027888
江苏三法(镇江)律师事务所
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88号中建大厦20层
电话:0511-85988666
【关 键 词】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逻辑。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深刻揭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道理。有了理论不是目的,用理论解释指导实践,解决各种实践中的矛盾,使之顺利地达到预定的目标,才是好的理论。
习近平法治思想来源于中国法治实践,旨在解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下面从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在逻辑关系上谈谈自己一些看法。
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逻辑的起点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实践得出的理论,并经检验成为真理。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逻辑起点,引领格局,贯穿始终。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历史实践的选择
百年前的中国灾难深重,1921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面目每隔几十年就上一个新台阶。中国共产党用近三十年实践,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用近三十年实践巩固新生政权,又用四十年实践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来三十年,必将能领导全国人民,把中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国家就会四分五裂,就会天下大乱,党对于中国发展稳定、对于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同样,全面依法治国,没有党的领导是行不通的,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
对于马克思主义,资本家看到的是经济中心论,党看到的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党坚持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辩证方法看待和处理中国的问题,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变革最活跃的因素,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决定的生产关系需要法治来保障,党必定要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者。反华人士抛给我们的逻辑陷阱,党大还是法大?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党是一个组织,法是一系列规则,本质上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没有可比性,而是一个辩证统一体。
(三)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贯穿始终
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史,一些思想惯性很难在短时间里根除,辛亥革命、洋务运动都未能革命彻底,中国的国情还是比较复杂的。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贯穿每个环节和始终。只有始终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才能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序有效推进,如期达到更高水平法治中国。党重视调查研究,善于把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创新实践,解决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是实践的需要,也是实践的结论,没有党的全面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就不能实现,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必须贯穿始终。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逻辑的终点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社会实践是人民为主体的实践。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主线,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逻辑终点。
(一)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人民是创造物质基础条件的主体,人民也是法治实践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没有人民就没有一切。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治理管理的主人,在依法治国活动中处于主要地位,起到主要作用,同时人民也在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自我约束、遵法守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的全面依法治国,充分体现人民在依法治国的主体地位。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判断标准
以什么为衡量尺度和判断标准,不能模棱两可,必须一针见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判断。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选择党的全面领导,实践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反华势力也看到这一点,他们极力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极力诋毁党的全面领导,以达到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的。党只有紧紧地依靠人民,把是否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全面依法治国价值判断标准,就会越来越伟大光荣正确。
(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指出了党的领导的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同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逻辑的终点。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当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时,党把人民生命放在首位,依法抗疫,科学抗疫,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党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所有工作指向都是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逻辑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提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路径。
(一)法治是社会进步标志
法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法治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依照人类总结出客观规律的规则办事,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客观规律认识有个渐进的过程,法治也有个历史过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同样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也会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创新提供实践基础。在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立更加民主科学,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优越制度,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解放,使社会治理适应中等发达之中国的需要。
(二)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道路
自然的多样性决定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道路。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多民族,多人口,发展不平衡,毛主席说差异产生矛盾,千百年来,不患寡而患不均。处理中国问题,关键是减少差异,共同富裕。近代的内忧外患,人民饱受苦难,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流血牺牲,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站起来,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凝聚力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把人民放在首位,才会提出这个口号,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逐步缩小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内部矛盾,没有党的全面领导是不能完成的,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党为人民服务最佳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最大的特色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它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产物,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的结果,也是我党百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世界的人们不可能都喜欢可乐,美国人配方不能改变别人的味蕾。西方的道路在中国不适宜,我们有这样的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服务最佳路径。
四、其他八个坚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逻辑的观点和方法论
最后八个坚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逻辑的观点和方法论,是解决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所运用的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用发展眼光看问题和用系统观点解决问题的具体应用和方法。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解决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矛盾,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律法规和各种制度的依据,减少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法律能量损耗,最好做法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保证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原汁原味,确保人民真正享有权力,利益得到保障。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的工作方法,社会实践在发展进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紧跟实践需要,法治体系要不断完善,在法治的轨道上,发挥能动因素,使之适应发展要求,加快全面依法治国进程。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系统论工作方法,问题出在短板,短板决定建设水平高低,只有一体推进,整体提高,内外兼修,协同建设,才能达到全面法治效果。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是抓矛盾主要方面的做法,不搞四面出击,把握重点,带动其他,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如何治国理政?结论是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指导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献。

朱永峰律师
江苏三法(镇江)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1994年4月入党,曾就读于南京政治学院,2013年3月选择自主择业,并于当年通过司法考试,2015年执业。
江苏三法(镇江)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21年5月,办公面积近600平方米,拥有一支年轻活力的律师团队,目前拥有执业律师7名。
其中,江苏省律师协会理事1名,镇江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1名,江苏省律师协会工作和业务委员会委员3名,博士学位1名,多名律师受到省、市表彰。在政府法律服务、金融、刑事和建设工程等方面有一定的专长,能够提供多方面法律服务。
同时,依靠总所对分所提供的专业支持,分所致力于满足本地法律服务需求,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以及个人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法律服务,与镇江市法律服务市场共同成长。
江苏三法律师事务所
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大道168号润和创智中心C幢6、7层
电话:025-58599060
江苏三法(江北新区)律师事务所
南京市江北新区浦滨路211号基因大厦一期B栋11楼
电话:025-58101775
江苏三法(江阴)律师事务所
江阴市人民东路1091号佳兆业广场806、807室
电话:0510-80666369
江苏三法(扬州)律师事务所
扬州市江阳西路109号绿地商务广场A座709-712室
电话:0514—86027888
江苏三法(镇江)律师事务所
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88号中建大厦20层
电话:0511-85988666